机器人产业的冷思考
我国机器人产业病态的发展,或许又走上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业产品廉价,低端,复制性的老路。
创新,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低层次的创新表现在“想法复制”上,就实现想法的方式上创新,也就是“技术创新”;高层次的创新体现在“全新的想法”和实现新想法的“技术创新”。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分别把企业与大学做一个区分,高校从事的应该是高层次的创新,而低层次的创新更加适合于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产品开发延续性和实用性方面,高校落后于高科技机器人企业。这与高校与企业的定位和承担的责任有关。在我国,研究机器人技术的高校和企业并不在少数,但我国当下的机器人产业依然不具备初始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一夜暴富的神话总是在传播、续写。这与强调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创业有关,建立在商业模式之上才可以生存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但不该将此概念此移植到机器人产业上。国内某些从事创业孵化的投资人很少来自于实业届,他们带着狭隘的目光,审视着机器人这个极具魅力的朝阳产业,过分地强调机器人创业的商业模式,这就造成了误导。
对于机器人行业,商业模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占主导地位,“一切商业模式都是纸老虎”,这句话用在机器人产业上再恰当不过。机器人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比的就该是钢刀对钢刀的科技硬朗程度。机器人创业企业舍本逐末化地追求的商业模式,最后一定是昙花一现。
一台低端工业或服务机器人的售价跟大众捷达车几乎持平,中档机器人的售价大约与丰田凯美瑞相似。无论从售价,还是产品的附加值,或是产业链,机器人产业和汽车产业拥有极大的相似度,所以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以以汽车行业为参照,尤其在产业链的整合的方式上。比如日本丰田公司,一座汽车城集结了八千多家供应商,从上游的核心部件到下游的集成,全部整合在一起,那么未来机器人产业整合的模式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三十年前“以市场换技术”的理念促成了汽车合资企业在我国的生根发芽,但最后的结果就如当年日产总裁戈恩所讲,“合资企业的中方合作伙伴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更不必提技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否会重复我国汽车行业的老路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警惕的问题。否则若干年后,我国本土机器人行业会全盘被国外企业所蚕食。今天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迅速占领我国市场,大有当年合资汽车的态势。但可悲的是,我们连三十年前“以市场换技术”的机会都没有,更不必讨论这条路能否走通的问题。
最近三年,为政府提供机器人产业发展做顾问的机器人专家或学者,大多具有公司的背景,小则新三板上市的机器人企业股东,大则在A股驰骋多年的机器人企业总裁。政府通常对“知识分子”的意见百般信任,所以这个群体的建言,最容易被采纳。政府听从专家学者的建议后快速地推出优惠政策并及时跟进,催促落实,唯恐被带上懒政怠政的帽子!然而,首先获利的就是这个群体,政府采纳建议的结果往往是带动这些人公司股票的大涨。专家或学者不是从一个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去建言,而是站在自身利益去考量,这就是我国科技届的悲哀。我国科技水平的落后,并不是纯粹的体制问题,知识分子也应该从自身道德去反思原因。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本土和海外归国的机器人专家、学者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来把自己的看家本领转移成财富。但如今来看,不管是这个群体自己研发也好,还是从海外带回来的技术也好,大部分人并没有掌握所谓的核心技术。什么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同行认可并且同行达不到的技术层次。而技术是只相对于非本专业的人而言,核心技术是相对于同行而言,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试想,在我国如果有人能造出高性能的减速器,高精密的电机,能创造出与机器人四大家族相媲美的高端机器人产品,就不会让他们自己所创的机器人企业在生死线上做挣扎,国外机器人企业就不会如此容易地垄断我国机器人市场。
在14、15年,我们听到关于机器人产业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整合”,另一个是“弯道超车”。整合是建立在现有条件基础之上,现有条件的高低决定了整合结果的好坏。整合可以分为“技术整合”和“产业链整合”。我国机器人企业因缺乏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大多以技术整合为主要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机器人产业还没有形成体系,对于产业链整合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弯道超车”被很多“知名专家”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弯道”一直都存在,而“超车”并不容易。
机器人是一个高端科技集成的学科,机器人技术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基础精密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大家都清楚,美国、日本、德国的精密制造技术从二战结束到今天大概发展了七十年有余,已经世界领先。它们用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跃进式的技术发展思路而是一步步对技术的积累和一步步的革新。大跃进的发展方式并不能解决机器人核心部件制造技术欠缺的软肋,只能致使我国整体机器人企业在底端踟蹰徘徊。不去脚踏实地地做攻关研究,落后是一种必然归宿。先进国家的高校和企业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专注于一项技术攻关,从韧劲和踏实劲儿上我们就输掉了。
可以看看,在我国有哪一个高校或企业专注于一项技术几十年?我国高校和企业做的都是以短期内见到利益的课题,这导致培养人才出现断层,科研不能延续,技术就不能传承,也就根本谈不上专注,没有了专注就没有了专业,没有了专业就没有了竞争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倡导踏实的研究不更改政府的政策导向,在机器人行业投一万亿,批一千个产业园,扶植一个万个创业企业到头来也会一无所获。
从公开的资料看,国内机器人产业园有四十多个,机器人企业达到七百多家。在工业界,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成为大趋势,这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然而,这种刚性需要,并没有为我国机器人企业带来过多的红利,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迅速占领我国市场让大多数没有站稳脚跟的我国机器人企业面临生死的临界点。仅靠概念,园区的政策,和政府的补贴,国内机器人企业永远不能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作为底端技术的机器人创业企业,首先它们要生存,滚动及持续性的研发也只是建立在生存并且已经取得盈利的前提下,所以这样的企业根本担负不起高端技术研发的重任,所以要将那些靠国家政策圈钱、输血得利的底端技术的机器人企业迅速淘汰掉。
从长远利益看,这有助于我国本土机器人产业的脱胎换骨。我国政府应该大力提高对机器人企业的补贴门槛,让市场竞争来选择选择企业的去留。扶植中小创业企业的目的不应该单纯定位在活跃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上,否则后果是大批中小企业集体倒闭,十年后又遇到今天的问题。
我国机器人产业自主独立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变得越来越困难,政府能否在财政扶植之外找到一条合适的引导之路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出台能否慢着点,悠着点,给些沉静思考的时间,让过热的机器人产业降降温?不能让二十年内的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去承担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任务,因为我国机器人产业不是贸易,更不是房地产行业。别让这个需要“理性逻辑思维”发展的产业变成数据经济的殉葬品,于民无益于国更无益!
最新产品
同类文章排行
- 中国制造业现状剖析
- 未来直线电机的优势应用及未来发展
- 工业机器人机遇就在眼前
- 工业自动化趋势已经成型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 经合组织:自动化发展将影响就业市场
- 中国首席信息官 把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列作优先事项
-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变革与创新
- 高精度电机依赖进口 国产机器人自主化进程缓慢
- 中国智能工厂产业链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东莞市正式发放第二批“机器换人”资助资金